2025年的夏天,盒马会员店的故事悄然落幕。曾经被视为新增长引擎的它,最终以全国门店清零告终,留下的只有满地狼藉与深深的反思。回顾其短暂而跌宕起伏的五年历程,从踌躇满志的扩张到无奈的关门大吉,盒马会员店的兴衰,折射出中国会员制零售行业的困境与挑战。
2021年6月,盒马X会员店强势登陆北京市场,随后半年内迅速扩张至四家门店。一时间,其扩张速度之快,如同赛马般令人瞩目。鼎盛时期,盒马会员店遍布上海、北京、南京、苏州等地,共计十家门店,引来业界的高度关注。彼时,盒马高调宣称要与Costco、山姆正面竞争,CEO侯毅更是信心满满,凭借258元黄金会员和658元钻石会员的差异化策略,目标直指中产及高端消费群体,意图通过会员制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。
展开剩余73%然而,好景不长。2025年7月,噩耗传来:北京世界之花盒马X会员店率先发布停业公告,两天后正式关门。现场一片狼藉,货架几乎空空如也,散落着各种打折甩卖的商品,箱子、毛绒玩具、血氧仪等杂物散落一地,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不甘的情绪。 半小时内仅有五位顾客光顾,且均未购买,生意冷清至极。店员无奈地表示,这是总部做出的战略调整。同日,苏州相城和南京燕子矶两家门店也相继停业,速度之快令人猝不及防。仅仅几天时间,盒马会员店便从遍布全国的十家门店缩减至上海森兰一家独苗。 而这最后一家上海森兰店也在8月31日正式闭店,宣告盒马会员店全国范围内的彻底退出。
盒马官方对外宣称此次关店是主动的业务调整,知情人士也证实了这是公司内部做出的战略性决定。然而,表面上的市场选择背后,隐藏着更为复杂的逻辑和现实压力。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赖阳分析认为,盒马基于自身资源和行业发展趋势,将重心回归盒马鲜生和奥特莱斯等核心业态,致力于强化高品质生鲜供应链和即时配送能力,以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。简单来说,盒马主动收缩战线,放弃了会员店这条“第二增长曲线”的豪赌,回归主业,力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住阵脚。
回顾盒马会员店的战略布局,其对标对象Costco和山姆,凭借极致的低价策略、强大的规模效应以及精准的会员筛选,构建了稳定的消费群体,并具备极强的本地化供应链和货源整合能力。然而,盒马试图在中国市场复制这一模式却遭遇了诸多挑战。中国市场的消费习惯、供应链成本、商铺租金以及线上线下融合度都远比美国复杂得多,简单的模仿难以奏效。
快速扩张、高昂的会员门槛、不足的客流量、疫情影响的持续发酵以及日益增长的商业地产压力,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盒马会员店的盈利能力始终难以突破,内外压力骤增,最终迫使其选择关店止损。从消费者角度来看,高昂的会员费、商品同质化严重以及购物的不便性,使得其性价比和便利性远不如传统超市和线上购物平台,最终导致大部分消费者选择了其他购物渠道。
盒马近年来积极探索多元化业态,包括社区店、奥莱店、餐饮店、预制菜以及线上到家业务等,但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巨大的试错成本。会员店只是其中一个案例,其失败并不能代表盒马整体战略的失败,但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教训。
这场会员店业务的失败,是盒马“断臂求生”的无奈之举,也是中国零售业转型升级道路上的一次集体实验。它既未能复制成功的经验,也为其他玩家敲响了警钟。对于盒马而言,这不仅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和精力损耗,更需要对未来的战略方向进行重新梳理。
未来,盒马是否会再次尝试会员制业态,抑或彻底专注于生鲜主业,目前仍是未知数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,消费趋势也在不断调整,只有那些真正跑通模式、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业态才能最终胜出。2025年的盒马,卸下了沉重的会员店包袱,能否依靠盒马鲜生和奥特莱斯业务创造新的增长曲线,还需要时间的检验。
而整个中国会员制零售行业,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。谁能最终笑到最后,谁又将成为下一个倒下的玩家,一切尚未尘埃落定。或许数年之后,我们回首今日盒马会员店的关店事件,才能真正理解,有些试错是不可避免的,关键在于如何吸取教训,并规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,以及,谁能坚持到最后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